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具有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以及健全的身心人格、扎实的专业技能、宽广的知识视野,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信息电子、微电子、光电子器件与系统的应用开发、产品设计、运行维护、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左右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目标1-道德修养:具备健全人格、道德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目标2-工程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及相关知识,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能对工程项目提供解决方案,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发展和弘扬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
目标3-沟通协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融入或组织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环境下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目标4-终身学习: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自主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跟踪国内外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从而具有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生活与工作中,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培养标准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能够获得下列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工程知识:能够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信息检索、文献研究,能够识别、表达和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设计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满足特定需求的单元、系统,并能通过方案评估、实验或仿真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要有大局观,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能够在分析现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提炼,设计实验,获取、分析处理与解释数据,并通过对各种研究手段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够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模拟、分析与解决,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种现代工具的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因实施解决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规,按照科学发展观,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一定的法律基础,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行业和职业规范,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把周恩来精神的公仆观和廉洁观融入到团队活动中,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并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专业技术领域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把周恩来精神的大局观、敬业和改革观融入到项目管理中,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有明确的认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交叉学科: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四、核心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基础、光电子技术
五、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2年;修业年限:2~3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